body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途中,突遇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
截至23日目前,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夺去这21人生命的是被称为两大户外杀手之一的“失温”。
图源:封面新闻
“失温”到底有多可怕?
“失温也叫‘意外低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是寒冷环境引起的体温自发下降至低于35℃。”天津市泰达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一旻介绍,此时体温调节中枢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身体深部体温也就是核心体温(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的体温)的明显下降,从而引起所有器官功能都不正常,最终导致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寒冷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使体表血管收缩以保持体温,并通过运动神经增加肌肉张力和抖动来产生热量。“人体就是靠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的平衡来维持正常体温的。”王一旻说。
“虽然选手们在进行马拉松越野赛,但是对于着装保暖不足,又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再剧烈的运动,也并不一定能抵消选手们的体温丧失。”王一旻分析,当产热速度低于热量丧失速度,就会让体温逐渐降低,核心体温低于35℃时,就会导致器官功能的降低和异常。如果体温仍持续下降,就会引起死亡。
之所以失温会对人体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低温降低了整个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对需氧代谢的影响,因此低温事实上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
所以,失温者在受寒冷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当体温持续下降,患者由嗜睡陷于精神错乱状态。
体温低于32.2℃时,患者心跳、呼吸减慢,脉搏细弱,并有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幻觉、好战、拒绝救助,进一步进展至木僵和昏迷。
此时,寒冷的心脏经受不起刺激,任何刺激都可引起室颤。如体温继续下降至29~24℃C,则将因心脏停搏或室颤致死。
户外运动遇到失温怎么办?
“虽然说失温是户外运动常见的危险之一,但是在进行户外运动前,做好预判,并准备好相应的装备,这种风险还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指导员、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李崇说。
选手在比赛中。图源:白银日报
“不过此次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举办的时间为初夏,温暖炎热的天气让人很容易忽视温差,从而掉以轻心。”李崇分析,而且一般来说,参加越野马拉松比赛不同于单纯的户外徒步、野外生存,追求的是速度,因此选手们都是轻装上阵,装备一般只带水、维生素和功能饮料等。因此当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应对不足的情况。
从事户外的人都知道,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因此在准备户外装备的时候,这三方面的准备要格外精心。
“进行户外运动,保暖三件套必不可少。”李崇介绍,外层的冲锋衣、羽绒服等,要选择防雨、防风的材质,中层的软壳、抓绒要注重保暖,内层着装快干内衣裤必不可少,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头部的保暖防护非常重要,因为暴露在外,很容易引起快速失温。”李崇强调,一定要准备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山区温度比城区温度低,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
“人体体温在环境影响下,通过蒸发、辐射、对流、传导而降低。”李崇提醒,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因为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因此应避免暴露在寒风中。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户外如遭遇失温现象,要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大塑料袋也能短暂地防风防雨。
此次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多名选手就是找到了一隅稍避风的地方抱团取暖等救援,最终平安获救。
抢救失温者不可急骤升温
如果在户外已经发生失温现象,要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
“对于失温者的救助千万不能进行烤火等急骤升温,需要进行缓慢回温。”王一旻表示,因为较严重的失温患者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造成复温休克。
因此,在救助失温者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低温环境和加强保温。
救援现场。甘肃消防供图
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失温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如果是湿衣服,一定及时换掉,避免散发更多热量。
“在医院,我们会给失温患者使用37℃的复温毯,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衣物或者睡袋对失温者进行包裹。”王一旻介绍,对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防止回温过快。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失温者来说,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因此必须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在搬运失温患者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以免搬运过程中,使失温者让大量的冷血液从表皮回流到心脏,引起心律失调。
遇难原因是受极端天气影响,同时赛事的安全保障措施也不达标。具体解释如下:
1、自然原因
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在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随即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2、客观原因
赛事的安全保障措施也不达标,山地越野马拉松具有更大的风险,此次事故发生的赛段为大西北高海拔的深山之中,当地人烟稀少而且天气情况变幻莫测,大多数参赛者为短裤短袖,并未随身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这也是出现多人失温致命的直接原因。
马拉松注意事项
一、不要熬夜,保证睡眠质量。
跑马拉松时的前一天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免影响第二天比赛中的正常发挥。
二、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赛前不能吃辛辣油腻和带有刺激性的食物!不然自己的身体和肠胃受不了,比赛时如果突然闹肚子,也将无法完成比赛!
建议吃一些清淡有助于消化的食物!也不能吃太饱。
三、不要穿新的运动衣和跑鞋。
参加马拉松比赛一定要穿专业的运动衣和运动鞋,但不能是新买的,一定要磨合过后才能跑马拉松,即使是再好的鞋,也不能确定跟你的脚完全配合,如果赛中有一点不舒服,几十公里下来脚也废了。
5月22日,马拉松越野赛当天的清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有选手说当时身体都能感觉到一丝暖意。但到了鸣枪时的9点,比赛场地黄河石林景区内突然刮起大风,甚至很多选手的帽子都被吹飞。开跑1个半小时以后,风不但越刮越大,雨水也开始狂泻而下,选手们的眼睛都很难张地开。此时多数选手处于CP2与CP3之间的一段地势险峻的赛道。这段赛道有一个1000米的爬升,选手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但很多人的手指已经由于暴雨和强风,被冻得失去知觉。所以这时开始陆续有选手选择退赛。而此时的天气情况变得更加恶劣,不但暴雨和大风越来越强,甚至还开始下起冰雹,导致气温骤降。这时选手们都选择了退赛开始下山,但由于陡峭的地形加上狂风暴雨,下山变得十分困难。由于选手们出发时穿的都是短袖短裤,气温骤降和狂风暴雨,使得选手们的体温开始急速降低。有选手描述,在下山过程中,看到有人失去意识倒在路上,但自己想伸手救援却也有心无力。截至23日上午9点,已经确认21名参赛选手遇难,去世原因是失温症。为什么失温症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夺走21条生命,它到底有多么可怕?
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会一直把自身温度维持在36.5至37度之间。而失温会发生在,身体失去温度的速度快于身体制造温度的情况下。全球每年死于失温症的人口数量,是死于中暑人口数量的2倍。那么为什么失温如此危险呢?身体的热量主要通过没有被衣物遮盖部分的皮肤散出。但当衣服被淋湿时,身体的散热速度则会大大加快。此时如果再有大风吹来,停留在皮肤表面的热层会被吹走,从而使得热量散出得更快。当体温快速下降时,我们的身体会和大脑会马上做出反应来应对。首先身体会在甲状腺和肾上腺的作用下,分泌大量荷尔蒙来加快新陈代谢,提升心跳速度和血压。同时下丘脑会发出命令使血管收缩,这样可以让血液远离可以带走热量的皮肤表面,并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肌肉在此时会开始不受控制的颤抖,这会使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到平时的2至5倍。
渐渐地人的意识会开始变得模糊,如果此时还无法得到救治,失温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大脑温度开始下降,导致身体失去协调。人在此时会感到头晕、行动迟缓、失去方向感。如果还得不到救治的话,就会使大脑受到永久性的损伤。当体温降至32度以下后,肌肉的颤抖会停止。此时的人思维迟钝,说话困难,手脚变得不听使唤,新陈代谢也会停止。体温降至30度以下时,皮肤会变蓝,肌肉会丧失协调能力,行动也开始变得毫无理性,有些人在此阶段,会反而感到身体发热而脱去身上的衣物。发生在俄罗斯的著名的加特洛夫山难中,数名被冻死的遇难者的遗体被发现全都脱去了衣服。
当失温发展到以上阶段后还得不到救治的话,人体的主要器官会开始停止工作,接着大脑也停止工作,导致死亡。从开始失温到死亡的时间,会因为个人的身体条件和他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一次马拉松事故中,遇难选手在几个小时内就失去了生命。可见失温有多么可怕。如果某一天你不幸遇到类似情况,请记得最重要的就是想尽办法在第一时间内寻求他人的帮助,因为在失温时意识模糊的情况下,想要自救是非常困难的。不过说到底,提前防范风险,做好充分准备,才是避免失温的最好方法。希望21名选手在天堂再也不会感到寒冷。
#马拉松选手遇难 什么是失温死亡# #失温#